公海(555000)-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相关推荐

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21 年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工作要点

2021.03.16来源: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

一、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谋划“十四五”时期及面向 2035 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

——科学谋划“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和强省战略纲要。 快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编制完成山东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山东省“十四五”地理标志发展规划。研究起草山东省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纲要(2021—2035 年),提出面向 2035 年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远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各市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衔接,认真谋划和抓好本地“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和强省战略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


——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修订《山东省知识产权促进条 例》,积极推动《山东省专利条例》的修订。修订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管理办法、省专利奖励办法,研究制定省专利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积极推动机构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进一步理顺机关处室与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的职能,强化工作思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进知识产权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建立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省级知识产权体制机制。

二、强化知识产权创造,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大对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的激励支持力度。完善以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市、各类市场主体从注重知识产权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商标品牌培育工程、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提升市场主体、创造主体知识产权申请质量,加强对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监管和指导,提升代理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严厉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和不以使用为目的的商标恶意注册行为。修订完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激励、考核政策,全面取消对知识产权申请的资助,完善促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春笋行动”,完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库和人才专家库建设,提高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大力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  组织开展中国专利奖推荐、省专利奖评审工作,突出中国专利奖、 省专利奖对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激励。

——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深入推进知识产权 军民融合试点工作,开展好国防专利申请受理和保密审查,健全双向转化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城市、县域、园区、企业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试点示范工作,夯实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基础。推进济南、青岛、烟台率先构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指标体系,高质量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样板。

三、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

——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实我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出台《山东省 2021-2022 年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计划》,明确相关部门任务分工,进度安排。做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的统筹协调、督导督促等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国家对我省 2020 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和弱项,补齐短板。加大与省高院、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合作交流,制定重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通报和应急机制,联合发布重大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认真做好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志愿者标志等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制作使用 奥林匹克相关标志标识等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进一步突出执法办案。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动,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执法,依法惩治恶意侵权、群体侵权、重复侵权等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度高、侵权假冒多发的电商、 展会、驰名商标、涉农地理标志等重点领域和区域,重拳出击、整治到底、震慑到位。实施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线索智能检测项目,  实现对线上专利、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线索的源头追溯、实时监测、 在线识别,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大对专利、商标行政执法业务指导力度,发布山东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开展上岗人员培训和业务轮训。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规范专利、商标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办案数量和质量。

——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 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和公证机构,实现市级人民调解组织覆盖率90%以上、仲裁组织覆盖率 80%以上。完善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人才库。建立我省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与省高 院、济南市中院、济南仲裁委合作,开展在线诉调对接工作、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工作。

           ——强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加快推动中国(山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在海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指导各地已建保护中心加快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或快速维权中心。统筹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推动在尚未建立维权援助机构的市设立分中心,建立健全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将维权援助服务网络延伸到县(市、区)、园区以及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研究出台专利维权保险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并组织试点推进。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重点联系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实体经济的便捷响应通道。开展企业现场精准知识产权服务,推进企业、行业提高知识产权自我维权能力,大力鼓励并支持重点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帮助指导重点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动态风险预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争取建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山东分中心,建立我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协助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市场关注名录,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加强知识产权行业自律,推动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强化行业自律和信息互通。组织我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和知识产权纠纷预警机制,指导涉外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维权,组织实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海外侵权风险防控项目,建立海外风险防控体系。

  四、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实施专利导航强链计划。深入开展专利导航,重点围绕“十强”产业和区域产业规划,整合资源搭建全省一体化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大数据分析,绘制重点产业全链条专利导航图,精准服务建链补链强链和“双招双引”。 依托济青烟自贸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等,建设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构筑区域知识产权竞争新优势。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采取“微导航”方式,提高研发精准度和效率,精准辅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鼓励支持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利导航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人才引进及产业发展专利导航试点。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创新平台等重大载体的知识产权服务,重点围绕国家量子大科学中心、海洋大科学中心和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支持其高价值专利培育。聚焦省重大项目实施和“十强产业”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设立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实践点,加强审查员与技术研发人员对接交流,引导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布局,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建好用好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以济南、青岛、烟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为关键节点,布局设立运营分中心,搭建覆盖全省的运营服务网络, 提供多元化、精准化、标准化的服务产品,打造东北亚国际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知识产权保险、 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创新,依法依规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制定专利价值评估评价地方标准。

——加快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积极申报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探索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省新旧动能转换专利库建设,优选高价值专利向相应的企业推送,组织开展专利转移转化对接活动。组织举办好第二届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新高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影响力,推动实施一批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推进地理标志特色产业与齐鲁历史文化传承、地方农林文旅领域有机融合发展,做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专用标志使用管理等,举办地理标志国际高端论坛和投资贸易交流活动,落实中欧等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国际合作,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组织开展商标品牌培育宣讲活动,加强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运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好品山东”区域品牌。

五、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创新发展

——强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 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强化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分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建设黄河流域知 识产权大数据中心,为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推进省知识产权主题数据库建设,梳理整合专利、商标、地 理标志等基础数据资源,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数据免费或低成本开 放,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综合数据中心及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的广泛传播、统计分析和有效利用,促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化改革。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完成专利、商标服务窗口整合,打造“一窗通”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知识产权业务服务窗口,提高知识产权业务办理便利化程度。加强对获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承办机构的工作指导和资源保障,发挥 TISC 积极作用。继续推动建设一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建设,引导知识产权代理、(司法)技术鉴定、法律服务、咨询、运营等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拓展投融资、保险、评估等增值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体系。继续开展专利代理专项整治、规范商标代理行为,打击非法违规代理。

六、夯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础,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学历教育,鼓励省内高校增设知识产权学院、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加强知识 产权智库建设。做好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地方标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及能力素质要求》DB37/T 4293-2020)的实施工作。加快推进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开展知识产权产学研人才 联合培养。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加强对分平台的指导和 考核,在省级平台及各分站开设远程教育培训班。

——加强学法普法。围绕民法典、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法 规,开展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培训,重点做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人员培训,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水平。结合“八五”普法计划,开展面向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法治专项宣传和公益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法治意识。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 工作格局,加强在国家、省级媒体的宣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筹备开展好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周、万里行有关活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进基层、进企业、进校园,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升政务信息质量,加大信息报送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交流。拓展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渠道,支持引导企业运用好“一带一路”和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知识产权优惠政策,助力我省企业“走出去”。加强行业协会、服务机构间的交流,密切与日、韩等 RCEP 成员国的知识产权合作交流。

           七、全面从严治党,引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迈上新征程

——加强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党对知识产权事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切实抓好年度知识产权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持之以 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附件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公海555000jc官方娱乐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手机网站

订阅号

服务号